水头石材“反卷”样本:荒料切小了卖,这家企业靠“精细活”抢占小众赛道
走进水头石材城,规整排列的大板展厅早已是标配——从矿山运来的荒料,被切割成1.8m×2.4m等固定尺寸的薄板,客户循着花色挑选、按平方米计价,这套流程在行业里沿用了数十年。但在城东南的一处厂房里,却藏着截然不同的景象:荒料被切成几十厘米的方块、几厘米的颗粒,甚至指尖大小的条料,工人们正按规格分装打包。这里就是水头专做“小料生意”的石材企业,老板李姐(化名)笑着说:“别人嫌切小料麻烦,我偏要做,现在反而成了独一份的优势。”
一、核心打法:荒料“化整为零”,不做大板做“精准小料坯”
“2018年就发现不对劲了,大板市场太卷了,同一款大理石,隔壁家比你便宜5块钱就把客户抢走了。”李姐的话戳中了水头很多石材商的痛点。一次帮做雕刻的朋友找小料时,她发现了新商机:朋友为了做个石材茶盘,不得不买整块荒料自己切割,浪费大半还容易切坏。“既然大家都在抢大板蛋糕,我能不能把荒料直接切小了卖,给小众场景做‘前置服务’?”
这个想法成了企业的转型核心:放弃传统大板切割,专注荒料的“精细化拆分”,直接售卖适配小众场景的“小料坯”,而非等待大板切割后剩下的边角料。李姐算了笔账:“传统切大板,荒料利用率只有60%-70%,那些有小裂纹、弧度的部分全当废料扔了。我们按小料需求切,能把这些‘废区域’都用上,利用率直接冲到90%以上。”
在切割车间,工人正根据订单把一块意大利米黄石荒料拆分:先切出10块30cm×50cm的方块料——这是给福州一家定制家居厂的,用来做茶盘底座;再把剩余部分切成长10cm、宽2cm的条料——供厦门的马赛克厂家拼花用;最后剩下的碎料,统一收集起来加工成1cm见方的颗粒料——卖给做石材饰品的小作坊。“没有一块荒料会浪费,连碎末都能攒起来做文化石涂料。”李姐指着墙角的分类货架说,上面标着“雕刻专用方料”“桌面嵌条料”“马赛克颗粒料”等十几个品类,最小的料包只有拳头大小。
二、差异化底气:小众赛道的“不可替代性”,客户说了算
“蚊子肉也是肉,但前提是要把‘蚊子肉’做精。”这是李姐常挂在嘴边的话。在大板市场靠“走量”盈利的当下,她的企业靠“走精”站稳了脚跟,客户的评价最能说明问题。
泉州本地的雕刻匠人陈师傅,是这里的老客户。“以前做个石材摆件,得自己买整块荒料,光切割工具就得花几千块,切坏一块料就亏好几千。”陈师傅拿起一块刚买的青玉石小料说,现在直接买加工好的坯料,尺寸刚好适配他的雕刻模具,“成本降了一半,效率翻了倍,上个月做的石材香薰底座,还被文创店包了销。”
厦门一家马赛克出口企业的采购经理张女士,也看中了这里的“定制化”优势:“我们做高端马赛克,需要同花色、同厚度的小颗粒料,以前找大板厂要边角料,花色杂、尺寸乱,损耗率极高。”现在她直接给李姐的企业发尺寸清单,对方按要求切割后送货上门,“损耗率从30%降到5%,出口欧洲的订单都敢接了,去年在这儿的采购量翻了三倍。”
这种优势背后,是企业对“小众需求”的精准把控。李姐的团队专门做了客户调研,把需求分成三大类:一是“工艺类”(雕刻、异形加工),主打高平整度小料;二是“家居类”(茶盘、桌面、摆件),侧重纹理完整的方块料;三是“装饰类”(马赛克、嵌条),强调尺寸统一的颗粒料。“不是盲目切小,而是‘按需切割’,这才是小众赛道的核心竞争力。”
三、行业启示:当大家都追“大块头”,“小而美”藏着新机遇
在水头石材行业摸爬滚打了15年,李姐见证了从“卖荒料”到“卖大板”的行业变迁,也深刻体会到同质化竞争的残酷。“很多人觉得小料生意‘不上台面’,但他们忘了,天然石材和天然木材一样,价值不仅在‘大而整’,更在‘独一无二的纹理’。”她拿起一块带有天然山水纹的小料说,“这块料做不了大板,但做个摆件,纹理就是独一份的,客户愿意为这份‘天然感’多付钱。”
这种“变废为宝”的思路,恰恰击中了当下行业的痛点:一方面,荒料价格逐年上涨,企业亟需提升原料利用率;另一方面,C端定制需求崛起,消费者越来越青睐“天然、小众、个性化”的石材产品。李姐的企业用实际业绩证明:当大板市场还在“拼价格”时,小众赛道已经能“拼价值”——小料的单价比同材质大板高20%-30%,净利润率更是达到大板的两倍。
“水头不缺做石材的企业,但缺‘懂需求’的企业。”李姐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用石材马赛克拼贴的山水画,那是用各种荒料的碎料做的。“别人眼里的废料,在我眼里是宝贝。差异化不是喊口号,是把别人忽略的需求做透,把‘精细活’做扎实,蚊子肉也能攒成‘大块肉’。”
如今,这家“反套路”的企业,已经积累了200多家稳定客户,覆盖雕刻、家居、文创等多个领域。在水头这个“世界石材之都”,它或许不是规模最大的企业,但无疑是最懂“差异化”的企业之一——它用荒料切小了卖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内卷的市场里,有时候“退一步”,瞄准小众赛道做精做透,反而能走出一条更宽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