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行业分析

从汽车业反 "内卷",看石材行业低价困局:降价换不来销量,路在何方?

2025-07-12 17:59978


最近,汽车圈的一个动作引发热议:广汽、一汽、比亚迪等多家头部车企集体承诺,对供应商的账期不超过 60 天。这波反 "内卷" 操作,本质上是行业在拒绝无序竞争、共建健康生态 —— 而这,恰恰戳中了另一个行业的痛处:石材

同样是面对市场压力,石材行业却长期困在 "低价竞争" 的泥沼里:你降 3 块,我降 5 块,利润薄到每平米只赚 2-3 元,可销量不仅没涨,库存反而越堆越高。广西岑溪市数百石材厂积压的库存,像一块块巨石压得企业喘不过气;曾卖 300 元 / 平米的 "银白龙" 大理石,硬生生被卷到 40 元 / 平,最后连设计师都避之不及……

降价换不来销量,反而把整个行业拖入恶性循环。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降价换不来销量?石材行业正陷 "越降越难" 怪圈

石材行业的日子,这几年越来越难。

作为石材消费的两大主力,房地产和基建都在 "踩刹车":2025 年房地产新开工面积下滑、新楼盘锐减,建筑装饰用石材量跟着收缩;基建项目减少,又进一步压缩了工程需求。需求端一冷,行业内部的竞争瞬间变成 "生死战"—— 而最直接的武器,就是降价。

可现实是,降价没换来销量。

广西岑溪,这个 "中国花岗岩之都" 的支柱产业正经历寒冬:数百家石材厂堆满库存,哪怕降价抛售,仓库依旧满得冒尖,不少企业被逼到停产边缘。更典型的是 "银白龙" 大理石:曾经 300 元 / 平米的 "国产极品",2013 年因 60 万平米的过剩供给,在恶性竞争中价格断崖式下跌到 40 元 / 平。结果呢?消费者质疑质量,设计师不敢用,销量一落千丈,整个品种的市场声誉被彻底砸了。

这就是石材行业的怪圈:越降价,利润越薄;利润越薄,越难保证质量;质量没保障,消费者越不敢买;销量上不去,又只能继续降价……

二、乱象背后:需求萎缩、产能过剩与同质化的三重绞杀

石材行业的低价困局,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重矛盾的集中爆发。

第一重绞杀:需求降了,但产能还在 "狂奔"

过去几十年,石材行业利润可观,大量企业盲目涌入。没做过市场调研,没算过需求账,先把生产线拉起来再说 —— 结果是产能快速扩张,远超市场实际需要。更麻烦的是,部分企业为了 "锁资源",和国外矿山签了长年供应协议,不管市场要不要,荒料石照样按定量甚至增量进口。供远大于求,库存自然堆成山,企业为了回款,只能低价抛货,价格战就此打响。

第二重绞杀:产品 "长得都一样",只能拼价格

走进石材市场,你会发现很多产品几乎没差别:同样的板材、相似的工艺,连颜色纹理都大同小异。中小企业扎堆低端市场,既没技术研发能力,也没品牌意识,唯一的竞争手段就是 "比谁更便宜"。常规板材利润降到 2-3 元 / 平米,企业连维持基本运营都难,只能偷偷用差料以次充好 —— 消费者买一次亏一次,对石材产品的信任度越来越低,市场需求进一步萎缩。

第三重绞杀:行业缺规范,"劣币" 正在驱逐 "良币"

石材产业链长,从矿山开采到加工销售,环节多但规范少。行业协会的约束力有限,对恶意低价、以次充好的企业缺乏有效惩处。结果就是,踏踏实实做质量的企业,成本比不过偷工减料的;想靠创新突围的企业,刚研发出新品就被仿冒,价格还被压得更低。久而久之,没人愿意做长期投入,整个行业陷入 "谁守规矩谁吃亏" 的怪圈。

三、破局之路:从 "价格战" 到 "价值战" 的转身

汽车行业能靠集体承诺打破 "内卷",石材行业其实也能找到破局的钥匙。关键是要跳出 "低价换销量" 的思维,转向 "价值换市场"。

对企业来说:把 "同质化" 变成 "差异化",把 "卖产品" 变成 "卖价值"

南安的石材企业已经做出了示范:有的用数控水刀切割、3D 浮雕雕刻技术,把普通石材做成艺术装饰品;有的聚焦高端市场,专攻博物馆、星级酒店的定制需求,靠工艺和设计溢价。祥泰石业只做高利润的高端产品线,汉荣石业直接布局海外矿山,从源头把控资源,提供 "一站式高端石材服务"—— 这些企业不再拼价格,而是靠 "人无我有" 的特色赢得市场。

对行业来说:协会要 "长牙",企业要 "抱团"

南安市石材协会的做法值得借鉴:制定团体标准,规范多线切割机的生产要求,倒逼企业提升质量;组织企业参加国际展会,抱团开拓海外市场。行业协会不能只搞 "茶话会",更要制定规则、监督执行 —— 对恶意低价、以次充好的企业,该曝光的曝光,该处罚的处罚,让守规矩的企业有底气,让搅局者无市场。

对整个行业生态来说:要学汽车业的 "协同思维"

汽车企业能联手规范账期,石材行业为什么不能联手控产能、稳价格?比如针对过剩的荒料库存,行业可以集体协商减少进口量;针对同质化产品,推动企业分工协作,有的专攻工程料,有的做家装定制,有的搞文创衍生品。只有从 "各自为战" 变成 "协同发展",才能跳出 "降价 - 亏损 - 更降价" 的死循环。

最后:你觉得,石材行业的破局关键在哪?

当降价再也换不来销量,当库存压得企业喘不过气,石材行业的 "低价内卷" 已经走到了尽头。汽车业的反 "内卷" 信号,与其说是启示,不如说是提醒:真正的竞争,从来不是比谁更能 "赔本赚吆喝",而是比谁能给市场创造更多价值。

你接触过石材行业吗?你觉得这个行业要走出困局,最该先解决什么问题?是企业的创新能力,还是行业的规范力度?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我们一起聊聊石材行业的 "新生之路"。


打赏
  • 0人打赏
    举报
关闭
同类石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