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加工粉尘飞扬、污水横流,周边居民苦不堪言,这样的场景曾经常常出现在洞头的大门岛,究其根源则是因为当地花岗岩加工企业“低小散”,环境污染严重问题突出。
现如今,违章建筑全部被拆除,花岗岩企业兼并重组,而且还要集聚在一起,预计未来年产值将翻倍。而原来漫天灰尘的企业所在地更也将“化身”为农业观光园。
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巨大的改变?这要从“大拆大整”中一个小微园的规划建设说起。
污染地将建成集农耕、文化于一体的农业观光园
大门拥有丰富的花岗岩资源,享有“花岗岩之乡”盛誉。花岗岩储量达21亿立方米,可开采3.18亿立方米。一直以来,花岗岩产业作为大门镇传统的支柱产业,是大门老百姓赖以生存的主要产业之一。
但是多年来,一些石材企业盲目扩大生产规模,治污设施相对落后,加上管理过程粗放,虽然经过多次行业整治提升,但是违法占地生产和废水废气废渣乱排放现象时有发生。脏乱差,污染环境一度成为大门花岗岩产业的“代名词”。“在大门岙面村听见一阵阵刺耳的切割噪声,大量粉尘和碎屑飞扬在空气中,乳白色的废水从沉淀池的缺口泄漏出来,直接流入海域。”当地居民向记者描述当时的环境情况。
大门镇常务副镇长王振宇表示:“虽然花岗岩是大门的支柱产业,但是长期的低小散、无序管理、违章污染等并不应该成为产业的‘主旋律’。因此,我们痛下决心,借力‘大拆大整’的东风,强势推进抓拆违,进一步规划好拆后的环境优化建设。”
据了解,大门镇将花岗岩加工点违建处置作为重点,对31家加工企业建档立卡、动态管理、回头巡查,确保违建拆后不反弹。目前整治10家花岗岩企业,拆除6家企业的违章建筑共550平方米。
不仅如此,大门还要合理利用拆后腾出地块,计划将原来污水横流的岙面村,建设成为集农耕、文化功能于一体的农业观光园,还将综合运用建停车场、栽种绿色植物,全面优化环境。目前,360亩左右的农业观光园已经完成招投标,总投资约1300万。“原本的‘坏事’变成了好事,违章污染之地通过整治后将成为生态示范之地。企业腾笼换鸟之后,也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王振宇说。
三年建成大门花岗岩集聚区(一期)实现当年产值2亿元
为了加快花岗岩产业的转型升级,创造一个经济高效、资源节约、生态良好的花岗岩产业发展新局面,大门镇当地正在积极谋划大门花岗岩产业集聚区(参照小微企业园要求)的建设。
而这样一个集聚区建设则应和了当地花岗岩企业主的需求。陈先生在大门做花岗岩加工生意已经有20多年了,企业目前年产值在三百万左右,他告诉记者,自己1年前就想过,要和几位同行一起,盘一块地,建设几幢厂房,共同来做花岗岩深加工的生意。“以前大门的花岗岩企业乱、散的现象很突出。企业数量不少,但是以小规模为主,客户来实地走访根本看不上我们,因此错失了不少机会。”陈先生说,听说镇里要建集聚区,他十分赞成,趁此机会,他还和另外几家企业联合,成立了一家更大更好的花岗岩加工公司,盘下了集聚区内的8亩土地,将建设5000多平方米的厂房。
陈先生计划搬入集聚区后,将加工设备也进行更新升级。“以前的设备比较老旧,一台机器只能切1片花岗岩,更新后一台机器就可以切14片,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和规模。另外,以前几家企业光工人就要27人,以后就只需3人,能省下140万元的劳动力成本。而且有了小微园之后,客户来看的时候更体面,机会也更多。我盘算一下,预计入园后我们的年产值应该能在1千万以上。”对于大门花岗岩产业集聚区,陈先生充满了期待,他表示现在只希望审批流程走快点,建设规划更好些,早点建成小微园,就能早点投入生产,赚更多的钱。
借助“大拆大整”,大门花岗岩产业的转型升级不是简单地将原来的企业迁入小微园而已,而鼓励低小散企业进行兼并重组,提供奖励帮助其进行设备更新。为此,大门镇出台了《扶持办法》和《准入管理办法》。例如,整合2家以上,购进先进加工设备的新办花岗岩企业奖励1万至10万元不等,达到要求的还可免去部分规费。此外,对企业准入提出了更明确的规定,要求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环保要求,严禁直排废水等。
目前,集聚区一期50亩用地10个地块已成功挂牌出让,由9家当地花岗岩企业(原29家企业整合重组为9家新公司)拍下。一期用地已经完成平整,预计今年年底可完成市政配套设施,明年上半年开工建设。预计在2018年,全面建成大门花岗岩集聚区(一期),实现当年产值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