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行业分析

未来石材企业会倒掉 80%?

2025-07-29 17:26918

看了一篇文章说未来石材企业会倒掉 80%。中国的石材企业,要做的是什么? 对吗?


一起来分析下

一、合理之处:符合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行业整合是成熟产业的必然趋势

文章提到 “石材行业整合才刚开始,未来会淘汰大量企业”,这一判断符合产业发展规律。当前石材行业(如文中提到的水头地区有三千多家企业)普遍存在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同质化竞争严重、技术门槛低等特点,属于典型的分散型行业。当行业从高速增长进入平稳期(或调整期),竞争加剧、成本上升(如环保、人工、原材料)、需求分化时,必然会出现 “洗牌”—— 低效、缺乏竞争力的企业被淘汰,资源向头部企业集中(类似空调行业的整合过程)。这一趋势具有合理性。

内需与消费升级构成市场基本盘

文章强调 “14 亿人内需 + 消费升级” 对石材行业的支撑,有一定事实基础。一方面,房地产(新房装修、旧房改造)、市政工程、商业空间等领域对石材的需求是刚性存在的(“衣食住行” 的 “住” 确实离不开建材);另一方面,随着居民收入提升,消费升级确实会推动对高品质、个性化石材(如天然大理石)的需求,替代部分低端瓷砖或劣质材料。这一逻辑符合消费市场的基本规律。

“活下去” 是周期底部企业的核心目标

在行业调整期,企业面临资金压力、订单减少等问题,“活下去” 确实是首要任务。历史上,多数行业在周期底部都会经历 “大浪淘沙”,存活下来的企业往往能在后续复苏期获得更大市场份额。这一观点抓住了企业在周期中的生存核心,具有现实意义。

二、片面或绝对化之处:忽略复杂变量

“倒掉 80%” 的比例缺乏依据,过于绝对

行业整合会淘汰企业,但 “80%” 是一个极其激进的数字,缺乏数据支撑。淘汰比例取决于多重因素:行业壁垒(石材加工的退出成本、区域市场依赖性)、需求韧性(房地产政策调整、旧改力度)、企业适应性(转型速度、成本控制能力)等。即使是整合最彻底的行业(如家电),头部企业也未必能淘汰 80% 的同行(更多是中小企业退出,而非 “倒掉”)。这一数字更像是情绪性表达,而非严谨判断。

对 “消费升级” 的理解简化,忽视替代竞争

消费升级确实存在,但石材并非唯一受益的建材品类。新型材料(如仿石瓷砖、人造石、石英石)在性价比、环保性、标准化程度上可能更具优势,且随着技术进步,替代品的体验可能接近天然石材。此外,消费者需求也可能向 “轻量化”“模块化”“低碳化” 转变,若石材企业未能跟上这些趋势,消费升级未必会直接转化为石材需求,反而可能被替代品分流。

“熬过周期就能占据市场” 的逻辑不完整

存活是前提,但 “活下来” 不等于 “能占据市场”。存活企业若仅靠 “熬”,而不解决核心问题(如产品创新、品牌建设、渠道优化、成本控制),即使行业洗牌结束,也可能因竞争力不足被其他存活企业挤压。真正能在整合后崛起的企业,必然是在 “活下去” 的同时完成了能力升级,而非单纯依赖 “熬周期”。

对经济周期和行业周期的判断过于主观

文章提到 “熬过三年或五年”,但周期长度受宏观经济政策(如房地产调控、基建投资)、产业链变化(如上游石材资源价格、下游需求复苏节奏)等复杂因素影响,并非固定时长。若企业盲目 “硬熬” 而不动态调整策略(如收缩产能、开拓新市场),可能反而因资金链断裂而倒下。此外,将中国经济与日本 “失落的三十年” 简单类比也不够严谨 —— 两国的经济结构、人口红利、政策调控空间差异显著,石材行业的外部环境也截然不同。

结论:方向有道理,但需理性看待

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行业整合不可避免、市场有基础、存活是关键)符合产业发展的大趋势,对石材企业有一定的激励意义(尤其是在行业调整期提振信心)。但部分观点(如 80% 淘汰率、周期时长、消费升级的绝对利好)过于绝对化,忽视了行业竞争的复杂性和变量因素。

对于石材企业而言,“活下去” 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 “如何活下去”—— 在收缩成本的同时,需布局产品差异化、提升效率、拥抱消费趋势(如环保石材、定制化服务),而非单纯 “硬熬”。因此,文章的 “方向靠谱”,但具体细节和操作逻辑需要企业结合自身情况理性判断,避免被情绪性表达带偏。


打赏
  • 0人打赏
    举报
关闭
同类石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