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纳米微晶石?
纳米微晶石是一种将配方比例的矿料加入一定比率的玉石碴投入熔炉,在高温下反应,经过澄清、均化、冷却形成适合压延的玉石液。通过冷却由液态变成塑性状态,经压延工艺使玉石膏从上下辊之间挤出进入晶化窑,经过预核化、核化、二次升温、晶化、急冷、退火形成全晶化状态的一种可透光、可弯曲、可回收、高强度的纳米微晶新型材料。
纳米微晶石解决了天然石材放射性弊端,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同时,纳米微晶石的防渗透性、耐磨性、防霉性,避免了普通人造石的缺点和不可再生资源,更具有实用价值,是一种可重复利用的绿色新型建筑装饰材料。
02纳米微晶石分几种? 微晶石作为新型建材,根据微晶石的原材料及制作工艺,可以把微晶石为两大类:有孔微晶石和无孔微晶石。
03微晶石的成型工艺分几种? 有孔微晶石工艺过程:烧结法(渣法)工艺,属于复烧成型工艺(复烧工艺),工艺过程是各种无机原材料经过配料、高温熔制、水淬冷,然后在棚板模具内再经堆烧,在堆烧过程中形成微晶体,冷却下来以后进行切割和抛光,这就是所讲的早期微晶石。 无孔微晶石工艺过程:成型工艺为“压延工艺”,将各种无机原材料经过配料,高温熔制成熔液,然后熔液流出熔岩口,温度降到一定程度时熔液比较粘稠的时候进行压延,然后经过窑炉晶化、冷却、切割、抛光,成为无孔微晶石。康佳·磐石属于无孔微晶石。 还有一种类似于玻璃制法工艺,称为浮法工艺,是将熔液倒入锡槽模具,由于密度的物理性能关系,溶液在模具内浮于锡液面上,再进行冷却成为微晶石。
04微晶石的特点有哪些?
成品微晶石的规格普遍比较大,像玻璃板及石材那样的规格。其产品特点是:1、无微孔,完全不吸污,方便清洁维护;2、属无放射性产品,是理想的绿色建材;3、比较名贵的石材是汉白玉,微晶石产品以纯白色为主,它具有天然汉白玉的柔润感,是高档的建筑材料。早期微晶石的特点颜色比较单一,以纯白色为主的浅色调系列(因为窑炉换颜色比较困难,而且投资也比较大)。
微晶石除可以代替石材、岩板、人造石等作为建材使用外,还可以广泛应用于家居,如桌面、台面、厨柜台、背景墙、柜面板等,属于按需切割使用;也可以进行后期热加工处理,用加温配合模具使它热弯,可以做成台盆、圆弧柱等特殊应用场景。
05第三代微晶石的吸水率是多少?
吸水率是陶瓷制品中的气孔吸附水分的多少占制品的百分比。微晶石常规吸水率为0.05%,某厂新材的三代纳米微晶石的吸水率为0.004%。
无孔微晶石的优势
一、基础定义
1. 微晶石(Microcrystalline Stone)
一种人造石材,通过高温熔融石英砂、硅酸盐等原料,经压延成型、晶化处理后形成,兼具玻璃的通透性与石材的质感。
2. 有孔微晶石
结构特征:晶化过程中冷却速率较快,晶体间形成微米级孔隙(孔隙率通常5%-8%)
生产特点:传统工艺成本低,但致密度不足
3. 纳米微晶石
结构特征:通过纳米技术改性,孔隙率≤0.3%(接近零孔隙)
生产特点:需二次烧结+纳米级表面处理(成本比传统工艺高30%-50%)
二、核心差异对比
指标 有孔微晶石 纳米微晶石
物理性能 抗弯强度≥35MPa 抗弯强度≥60MPa
吸水率 0.3%-0.5% ≤0.05%
耐磨性 莫氏硬度5.5 莫氏硬度7.0
热稳定性 预热温差≤80℃ 预热温差≤200℃
加工特性 切割易崩边 可干切(损耗率≤5%)
三、形成机理差异
1. 有孔微晶石成因
快速冷却:晶化阶段冷却速率>50℃/min,抑制晶体生长
原料配比:SiO₂含量偏低(约65%),影响晶体致密性
案例:福建某厂未改进工艺时,产品孔隙率达12%
2. 纳米微晶石技术突破
纳米改性:添加纳米氧化铝(Al₂O₃)填充孔隙
梯度晶化:表层晶化温度>1200℃,底层保留韧性
专利技术:如意大利Marazzi的"VitaCrystal"纳米封孔技术
四、实际应用影响
1. 加工成本对比
有孔微晶石:
切割:需金刚石刀片+水冷(刀具损耗¥80/㎡)
异形加工:R角<5mm易断裂,需硅胶模具修复
纳米微晶石:
切割:干切(刀具损耗¥20/㎡)
异形加工:可激光雕刻(精度±0.1mm)
2. 施工风险差异
有孔微晶石:
空鼓率:水泥砂浆铺贴达15%(需改用环氧胶)
污染渗透:油渍渗入深度达2mm(需高压蒸汽清洁)
纳米微晶石:
瓷砖胶铺贴:C2TES1级即可满足要求
日常维护:中性清洁剂擦拭即可
五、市场现状与发展
1. 有孔微晶石现状
价格区间:¥80-150/㎡(占中端市场60%份额)
主要应用:低预算外墙/背景墙(需配合背网加固)
2. 纳米微晶石趋势
技术升级:石墨烯导热复合板(发电效率18%)
价格区间:¥300-600/㎡(高端商业空间首选)
六、选择建议
优先选有孔微晶石:预算有限、非潮湿环境、接受定期维护
必须选纳米微晶石:地暖环境、高人流区域、要求密缝铺贴
本质区别:
有孔微晶石是"工业产物",纳米微晶石是"科技材料"。前者依赖传统建材思维,后者代表材料科学的前沿突破。选择时需平衡成本、性能与长期维护需求。